1958年至龍山選礦建廠前,鞍山黑色冶金礦山設計研究院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進行了焙燒-磁選工藝 、重選-強磁-浮選工藝、重選-浮選工藝等數種工藝流程實驗研究,出焙燒-磁選工藝流程可以獲得精礦品位60%、回收率80%左右意外,其余流程精礦品位55%左右。
1973年采用重選-正浮選聯合流程進行設計,規模100萬噸/年。富礦在采場附近飛釣魚山破碎直接供做高爐塊礦,貧礦入選。選礦生產以來工藝實驗研究和技術改造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。
1.1977年9月-1982年理順生產環節達到設計能力階段。選礦廠投產初期,由于工藝及設備等問題,生產過程不暢。針對原礦含泥、含水高,細碎作業經常發生破碎機機腔,設備堵塞,進行洗礦實驗研究,原礦-0.074mm占5%,經水力篩分-擦洗后-0.074mm降低為0.23%。1980年在細碎前增加了有振動篩和雙螺旋槽式洗礦機組成的洗礦作業。
2.1983-1993年提高選廠精礦品位和回收率階段。從選礦投產以來,對生產工藝分析機礦石性質的認識不斷深入,一段磨礦欠磨與過磨同時存在,螺旋溜槽-離心選礦細粒回收很差,6-0.5mm細粒跳汰生產不能拋尾、精礦不穩定等問題。
3.1994-2006年為提升生產選礦能力和降低作業加工成本階段。1992年選礦主廠房技術改造完成后,生產指標達到精礦品位57%。回收率75%的“七五”技術攻關目標。2001年在細碎循環負荷帶機頭部安裝一臺YA1842圓振動篩、篩上物+10mm粒級給入2臺PHMSØ300*1000干磁選機分選,其尾礦進入細碎循環負荷,精礦入分級機用水清洗后作最終精礦,每年能從細碎循環中預先分選出6萬-10萬噸品位54%以上合格中塊精礦,提高了選礦生產能力,進一步降低了礦塊生產成本。
研究表明,經過一系列的技術改造,選礦生產能力有較提高,選礦生產成本降低至175左右。需要了解更多關于技術上的問題請撥打:0371-64373366